工作室介绍
工作室概况
1.工作室研修文化
(1)精神文化
进德修业,臻于至善。
(2)制度文化
人人均参与,团队讲协作;点点求效率,处处看细节;环环须紧扣,件件皆认真;事事善总结,月月有进步;研修重过程,完成应规范;结果呈亮点,做过即专家。
(3)课程文化
理论学习——阅读专著,夯实基础,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学术交流——开阔眼界,博采众长,激发新知,从善如流。
学做研究——研究课题,联合攻关,打破壁垒,切磋琢磨。
学以致用——开发课程,成果推广,辐射引领,惠及多方。
2.研修目标
研修目标:以市教育局“培养未来教育家”和县教育局“培养省市特级教师以及市县学科带头人”的要求为具体目标。工作室为研修学员搭建专业成长学术平台,通过为期三年的研修活动进行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不断循环发展,激发思想火花,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不同基础、不同学科、不同层级的研修学员梯次发展,助推不同级别的骨干教师专业化提升,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研修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工作室选择教育科研为研修方向,以研促学,提升研修教师专业素养,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提倡研修教师在工作中学习、研究,在学习中研究、工作,在研究中工作、学习,充分体现“教、学、研”融合。
在工作中学习、研究,与时俱进,以免“刻舟求剑”; 在学习中研究、工作,遇事胸有成竹,以解工作之惑;在研究中工作、学习,科学预设方案,力求精益求精,提高工作效率。要求研修教师把想到的(创新意识)讲出来,把讲到的(方式方法)做出来,把做过的(经验和教训)写出来,把写成的(论文)公开发表,以辐射引领、惠及多方。
3.课程体系
根据工作室研修方向和目标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这三个维度,设置以下课程体系:
(1)理论学习——夯实基础,厚积薄发。理论学习是研修学员的基础课程。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为科学执教和研究教育教学现象及规律奠定理论基础。第一,研读专著。学员必读书目为《中国教育史》《西方教育史教程》《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专著,要求学员做好读书笔记、撰写学习心得。第二,举行学术报告。请著名专家作上述理论学习辅导报告,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价值取向。第三,开展学员阅读沙龙活动。工作室每月安排一至二位教师作主题发言,开展阅读专著心得体会学术交流,进行思想碰撞,同时检验学员理论学习水平和研读效果。
(2)学术交流——博采众长,从善如流。学术交流是研修学员开阔视野、见贤思齐、提升学术品位的必修课程。学员每年至少参加两次市级以上学术会议,以中国教育学会和各级教育科学研究院所召开的系列学术会议为主,按会议要求撰写并提交学术论文。研修学员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前沿动态,为自己工作和研究提供帮助。
(3)课题研究——切磋琢磨,砥砺奋进。课题研究是研修学员重要的核心课程。学员须基于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惑,选择一个研究领域组建课题组并主持研究,规范地、科学地、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该课程贯穿整个研修过程始终,研修学员不但要学会研究方法,而且要沉下去静下心来,做真研究,出实成果。研修成绩以第三方评价认可为准,积极参与各级政府、教育学会、教科院所等正规组织机构举办的系列教学成果奖的评选。
(4)课程开发——辐射引领,惠及多方。研修学员在研修期间开发培训教师(学生)的课程是研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研修成绩的一种表达形式,也是研究成果的检验和推广方式。开发课程建立学术平台,或者被邀请作学术报告。积极参与市级以上各类赛课活动或学术讲座,包括参与举办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学术讲座,承担培训任务,每年至少参加市级公开课、示范课、学术报告等一次以上。
(5)辅导青年教师——以老带新,立德树人。辅导青年教师是研修教师的实践检验课程。这项要求是评选省市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研修教师必须参与“传帮带”教育实践活动,三年内必须辅导新教师或青年教师二至三名,被辅导者须获得县级以上奖励。
4.实施研修课程
本工作室学员第一届(2013-2017年)24人,第二届(2018-2021年)24人。学员工作岗位涉及学前、普教、职教、特殊教育、教师(成人)教育等,包含15个学科。本工作室是一个多学科、多学段、多层次的工作室。根据教师专业的三个维度,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本工作室学员的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策略:
(1)榜样引领,立德树人。一是德诚为首,遴选学员进入工作室,把学员的品德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考察,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基;二是专家引领,聘请德艺双馨的资深教育专家莅临工作室做学术报告,引领学员升华教育理想,坚定教育信念,巩固和提升学员的专业思想。
(2)搭建平台,助力成长。一是联系各级学术会议,要求学员广泛参与各级学术活动;二是协助论证、申报、主持研究各级课题,提升学员的科研能力;三是联合攻关,开发各种课程,为学员提供作学术报告、表达思想、展示学术水平的舞台,提升学员的课程开发能力;四是出版专著和编辑论文集,为学员著书立说搭建平台,锻炼学员的反思能力和写作能力。
(3)因材施教,精准辅导。研修学员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在项目学习中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基于名师工作室促进研修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工作室针对学员弱项进行一对一的精准辅导,促进全面平衡发展。同时根据学员专业发展与研修需要,聘请省内外相关专家为每位学员进行个别辅导。
(4)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一是理论研修合作,二是课题研究合作,三是课程开发合作,四是论文撰写合作,五是学科教学合作,六是德育教育合作,七是学段教学衔接合作,八是跨学科融创课堂探究合作等。主张建设合作小组互助协作,完成工作、学习、研究任务。
(5)学业评估,九转功成。制定学业评估方案的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测性原则、政策性原则。评估方案学员入室即公布。工作室每学年对全体研修教师进行一次研修目标考核。学员按工作室目标考核要求自建成长档案:目录+成绩考核表+印证材料复印件(荣誉证书、成果证书、专著论文、公开课或学术讲座证书、辅导青年教师证书等),按顺序装订成册接受考核,同时提交电子文档至工作室,学员自留底稿备用。
研修成绩严格考核,考评方法客观公正,考评方式为自评与工作室考核相结合。学员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反思、总结提升的过程。研修成绩按学分标准依次分为合格、良好、优秀等级。通过量化方式使研修学员思想上、行动上自觉靠近省市特级教师标准,为培养未来教育家奠基。通过研修成绩考评,促进学员努力学习,完成研修任务。工作室将学员研修成绩反馈给主管部门及其工作单位,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对优秀学员予以奖励,激发学员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锐意进取。
考核学分制定的依据:原国家教委、人事部、财政部颁发的《特级教师评选规定》(教人〔1993〕38号)和原四川省省教委、人事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特级教师评选管理工作的意见》(川教人〔1996〕33号)文件。考核细目:如,“严谨治学,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曾多次承担市(州)以上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辅导课等任务,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显著贡献,教学艺术和效果得到同行专家公认”“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创立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承担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工作,在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等。
(6)简讯通报,反躬自省。工作室除每月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外,还经常利用工作室网页、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大会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研讨。工作室及时将研修情况作简讯通报、日志记载。工作室建立研修档案和学员成长档案。
通过对各项目的深入学习,不断反思总结,要求学员能够用教育理论原理解释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教育现象,向教育科学要育人质量,做到精益求精,臻于至善。使学员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上平衡发展,全面进步。研修成绩考核以省市特级教师基本要求为标准,让学员逐步向专家型教师方向发展。
成员遴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