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亮名师工作室市级课题中期汇报:“读写共生”提素养,中期汇报展成果
工作室介绍
钟亮名师工作室市级课题中期汇报:“读写共生”提素养,中期汇报展成果
撰稿:赖颖
审核:钟亮
编辑:何瑜
2022年11月22日下午,钟亮名师工作室市级课题《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读写共生”教学实践研究》中期答辩会在青羊教科院精心组织下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开展。本次中期汇报会由钟亮、余树财、李梦玲及王萌萌老师在教科院会议室集中陈述,其他主研人员彭建、赖颖、任志恒等老师也在线上积极参与。评审专家李明隆、张光伟、蒋波老师对课题进行了悉心指导。

首先,由钟亮老师介绍课题中期汇报组成员并汇报了该课题的缘起:基于语文教学实践读写分离的突出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就必须缘读求写,因读悟写,读写结合。“读写共生”是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推行“读写共生”,能改变语文课堂的生态,是提升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接着,李梦玲老师汇报了该课题的整体设计。 王萌萌老师汇报了该课题选点突破——开展课堂实践研究,打磨有代表性的课例。目前围绕课题研究,工作室成员和区属各学校深入课堂实践,聚焦阅读和写作教学,积极开展课例研究,围绕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古诗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四大板块,开展课例研究,形成一些可供借鉴的优秀课例,也在各级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她分享了课题组读写共生的代表性课例:四川省简阳中学彭建老师的课例《我心归去》;成都市泡桐树中学王萌萌老师的《品读“秋思之祖”,感悟“悲秋诗情”》;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何丛老师的《善于辩证说理,闪现理性光辉》等。
最后,余树财老师汇报该课题本年度研究的内容与举措,总结了该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出版了6本读写专著,主研钟亮老师出版专著《钟情明亮》受到社会各界良好反响,形成了10多个典型教学案例,发表了20余篇教学论文,20余篇教学论文获奖,近10名教师在各级各类赛课中获特等奖、一等奖;100余篇学生作品获奖、发表;课题组主研人员承担了省市区国培活动、成都市菜单培训及送教活动,分享和推广课题组成果,获得很好社会反响。



行路方能致远,虚心方可前行。课题中期汇报结束后,与会专家对课题组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对课题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了指导和点评。
首先,龙泉驿区科研室李明龙主任高度肯定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读写共生”教学实践研究》这一年研究的丰硕成果,也指出如果下一步研究应该更看重学生怎么学,学生存在的哪些问题需要通过“读写共生”来解决,学生在核心素养上哪些点存在问题,为什么读写共生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关键的点在哪里?
接着,成都市温江区研培中心教育科学研究室张光伟主任确定了整个课题组实力强、主张深、举措好、实践针对性强,子课题分解主任务的举措很好。但研究的目标还需要更清晰,问题还可以升华,可以基于教学反思研究哪些方向读写分离,读写和生活的分离原因在哪里?怎么提升?课题还应有“读与写”双向互动的策略与方法。
最后,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研究所所长蒋波老师对课题进行了指导。蒋波老师提出课题下一步需要解决“语文核心素养”和“读写共生教学”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核心素养的4个维度都可以通过“读写共生”教学过程得到提升?如果仅仅是其中一个要维度,可以更直接、更明确写出“读写共生”提升了语文的哪个维度的核心素养。且报告中没有明确回复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话题,课题研究的目标建议缩小为《中学语文读写共生实践研究》。

本次中期总结活动在工作室领衔人钟亮老师的统筹安排下,课题组前期分工明确:余树财老师负责撰写中期汇报,彭建和王萌萌老师负责读写共生课例收集,李梦玲老师负责PPT制作,任志恒和顾中雪老师负责读写共生研究课赛课证书收集,赖颖老师负责学生读写活动及习作案例收集,陈熟老师负责研讨活动大事记工作收集。课题组齐心协力,准备充分。
真问题中寻聚焦,真研究中得成长。在中期汇报会后,工作室领衔人钟亮老师充分肯定了工作室成员主动学习、勇于探究的科研精神,鼓励工作室成员在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中不断加强学习,更加明晰研究思路,把课题做得更细、更实。
教育研究永无止境,课题组成员将且行且思,继续将课题持续性、深入性地研究下去,将研究的成果实践于课堂,服务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师生读写素养共同成长。

成员遴选条件